close

2016 年 7 月 26 日 紀錄拍攝於新竹南寮

今日見到傳說中最精於築巢的織布鳥果然不凡

5W3A3843-1.jpg

拍攝前晚友人提出邀約至新竹南寮賞織布鳥

當下立即回絕

主因是我所知道的鳥巢都高掛在樹梢

沒有600大砲只有乾瞪眼的份

友人保證300沒問題

所以隔天清晨五點半就出發了

5W3A3594-1.jpg

兩三年前為了織布鳥還特地去了一趟北埔綠世界

始終未能見其真面目

這一趟也沒有太多的把握

5W3A3619-1.jpg

近來氣溫屢創新高

出發前竟然下了些毛毛雨

不過新竹的天氣一向比桃園以北穩定

遂抱著郊遊心態一路南下

5W3A3607-1.jpg

 

5W3A3633-1.jpg

當車左轉進小路

路邊停滿一輛接一輛的車

很明顯的目的地到了

5W3A4092-1.jpg

 

5W3A3614-1.jpg

第一次來

不懂停車有什麼禁忌

經好心鳥友指點安心停妥

以避免拍攝正在興頭上因停在不適當的位置被迫離開去移車

5W3A3630-1.jpg

哇~

有五巢耶

原來織布鳥的世界和我們常見出雙入對的鳥兒不一樣

是一夫多妻制

原產地非洲

中文俗名 黑頭棲群織布鳥/黑頭織雀

以種子 穀物 昆蟲為食

繁殖季節公鳥為了吸引母鳥入住繁殖下一代

會以樹枝當骨架再用雜草當材料

用嘴當針穿梭編織成球狀窩巢

巢口朝下以防蛇鼠類入侵

其作工之精細設計之週到堪稱鳥類工程師

5W3A3765-1.jpg

 

5W3A3630-4.jpg

拍攝中有人路過丟了一句

"要拍趕快拍, 被剪掉就沒得拍了"

拍鳥空檔鳥友間特別會聊天交換訊息

有可能是其他鳥訊也有可能是鳥的習性

一下見到野鳥學會的人過來用手機拍照記錄

什麼話也沒說就走了

聽鳥友們說相關單位的人會在夜黑之時拆巢

白天人多恐犯眾怒

5W3A3772-1.jpg

善於築巢又這麼漂亮的鳥

為何要剝奪牠們的生存空間

雖說是逸鳥

但迷鳥住下來也會變留鳥呀

鳥類生物多元化不好嗎?

滿心的狐疑與不捨

5W3A4018-1.jpg

 

5W3A3839-1.jpg

 

5W3A3820-1.jpg

 

5W3A4208-1.jpg

只見公鳥在每個巢忙進忙出

母鳥則待在巢內偶爾飛出

可能在調整修補窩巢內部的柔軟舒適度吧

據說巢內還有分層以避免鳥蛋或雛鳥落下

5W3A4106-1.jpg

 

5W3A4035-1.jpg

 

5W3A3834-1.jpg

 

5W3A4003-1.jpg

一王四后

第五巢沒有女主人

公鳥於是忙著拆房

5W3A3718-1.jpg

 

5W3A3859-1.jpg

 

5W3A3860-1.jpg

 

5W3A3900-1.jpg

 

5W3A3981-1.jpg

 

5W3A3995-1.jpg

 

5W3A4069-1.jpg

 

5W3A4138-1.jpg

 

5W3A4247-1.jpg

 

5W3A4265-1.jpg

 

5W3A4274-1.jpg

 

5W3A4336-1.jpg

 

5W3A4350-1.jpg

花了半天的時間大功告成

可....還沒結束

5W3A4356-1.jpg

織布鳥是非常勤快的鳥

樹枝上纏繞的雜草不馬虎清除得乾乾淨淨

5W3A4420-1.jpg

相關單位為何要見鳥即抓見巢即拆呢

主要因素其繁殖力強族群龐大造成嚴重稻米危害欠收

所以在族群尚未大量擴散前即應適當處置

之前在大雅麥田即見過數量龐大雀鳥啃食麥田畫面

若換成危害更嚴重的織布鳥

農夫真的要哭了

以下為轉載自新竹野鳥學會

 

物種現況與入侵地區

黑頭織雀是常見的籠中逸鳥,已能成功的由人工繁殖,目前在許多地方都有入侵的族,產生嚴重的農害。 在17世紀黑頭織雀就被引入至印度,18世紀至20世紀初在中南美洲島嶼都陸續有發現逃逸野外紀錄,但都維持在低密度,直到1960年代在多明尼加共和國(Dominican Republic)黑頭織雀族群暴,造成嚴重的稻米危害。 在非洲外海的模里西斯(Mauritius)小島上,在1886年有籠中逃逸的紀錄開始,至1982年黑頭織雀已成為與麻雀(House sparrow)同列為此島最嚴重的農害鳥種(Lahti, 2003a

現在北美洲及中南美洲的波多黎各(Puerto ico)、委內瑞拉(Venezuela)及歐洲的義大利及法國都有引入繁殖的紀錄;目前黑頭織雀的引入尚未有失敗的例子 (Lahti, 2003a)。 寵物鳥販賣(cage bird trade)是造成黑頭織雀引入至他地的最重要原,根據塞內加爾每年的寵物鳥出口統計,13%是織雀屬鳥種,而歐洲的法國是最大進口國,美國市場則在1980年代取代法國成為最大宗進口國(Lahti, 2003a)。

為何要防治 ?

黑頭織雀原產於非洲,台灣在1996年的鳥店調查就有販賣紀錄,從2003年起在人圈養的動物園、鳥園都有成功繁殖,直至2010年在台灣的苗栗,首度發現野外繁殖的族群,隨後雖移除但目前仍有逃逸野外。黑頭織雀不僅在原產地是嚴重的農害鳥種,在其入侵的美洲,也產生嚴重的農害損失。有鑑於黑頭織雀是嚴重的農害鳥種及對台灣本地鳥種的競爭危害,為防止仍逃逸野外的黑頭織雀族群的擴展,建議應該加強繁殖棲地的監測,針對有繁殖黑頭織雀的鳥園或動物園做必要的管控,宣導民眾認識入侵鳥種的危害並鼓勵通報。

物種現況與入侵地區

黑頭織雀是常見的籠中逸鳥,已能成功的由人工繁殖,目前在許多地方都有入侵的族,產生嚴重的農害。 在17世紀黑頭織雀就被引入至印度,18世紀至20世紀初在中南美洲島嶼都陸續有發現逃逸野外紀錄,但都維持在低密度,直到1960年代在多明尼加共和國(Dominican Republic)黑頭織雀族群暴,造成嚴重的稻米危害。 在非洲外海的模里西斯(Mauritius)小島上,在1886年有籠中逃逸的紀錄開始,至1982年黑頭織雀已成為與麻雀(House sparrow)同列為此島最嚴重的農害鳥種(Lahti, 2003a

現在北美洲及中南美洲的波多黎各(Puerto ico)、委內瑞拉(Venezuela)及歐洲的義大利及法國都有引入繁殖的紀錄;目前黑頭織雀的引入尚未有失敗的例子 (Lahti, 2003a)。 寵物鳥販賣(cage bird trade)是造成黑頭織雀引入至他地的最重要原,根據塞內加爾每年的寵物鳥出口統計,13%是織雀屬鳥種,而歐洲的法國是最大進口國,美國市場則在1980年代取代法國成為最大宗進口國(Lahti, 2003a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